2017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集约型“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旅游业要服务于供给侧改革,以机制统合、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为抓手,从资源依赖型、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以集约型为特征的创新发展模式。
旅游业要更好地服务于服务业实现供给侧改革,首先得自身进行“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发力,推进旅游产业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找国际差距,补产品缺口,补服务短板;下大决心提升改造“旧动能”——旧景区升级、旧业态升级、旧服务升级。
正因为如此,“全域旅游”大整合的发展理念才被广为推崇,并达成共识,被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全域旅游的落地,更有赖于以机制统合、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为抓手来推动实施。
放眼全国,各省都在因地制宜地争创发展新模式,大有争先恐后之势。只不过在统合、整合、融合层面有些初现于局部,有些已覆盖全局。其中,以生态引领进行资源整合的贵州模式,以理论引领构建机制统合的四川模式,以业态创新推动产业融合的浙江模式,是中国旅游以集约型发展为特征的区域旅游创新典范。
贵州
贵州:整合资源,生态崛起
曾有传闻,某大师应邀前往贵州考察数日而不给贵州建一言。送至机场,贵州领导询问,大师金口一语——“贵州最好的发展,就是不发展”。每闻此桥段,我都想惊呼,“此大师乃良心大师!”
大师言外之意就是贵州如果保持好生态环境,越到将来生态价值越高,潜在的价值空间越大。君不见彼时全国工业化大赶超,城镇化大扩张,GDP快速高攀,环境迅速恶化,而贵州由于大山大江大河阻隔,偏安一隅,美若处子。
虽然我个人很不赞同贵州到处鼓吹“井喷式”发展,因为“井喷”本身具有不可控制的无序性风险,井喷也是石油或石油气开采中非常忌讳的意外事故,本身就不是一个好词。但贵州旅游坚守生态底线,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山地公园”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可圈可点。
贵州之贵,贵在生态。贵州17.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92.5%是山地,50.23%的森林覆盖率,山地风光神奇旖旎,瀑布、溶洞、峡谷、湖泊、温泉等遍布全境,被称为“山的王国、水的世界”;少数民族众多,创造“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山地民族文化奇观,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原生态民族博物馆”。这就是贵州,全域是美景,处处皆可游。
习近平要求贵州发展要“守住两条底线”:第一是守住发展底线;第二个是守住生态底线。贵州确立了九个字发展方针——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以此为统领,发挥贵州所长,整合打造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产业。
贵州就确立“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形象定位,整合全省资源编制《贵州山地旅游发展规划》(专项),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成立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国际山地旅游减贫宣言》,加快建成100个生态体育公园(到2020年)等,大作特作“山地文章”,把住了贵州生态资源的命门。
旅游业在贵州发展大局中真正上升至支柱性战略地位,并成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路径的必然选择,这一点从赫赫有名的“旅游书记”陈敏尔身体力行为贵州旅游发展推波助澜即可见一斑。
陈敏尔曾多次强调,贵州要准确把握旅游业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目标,立足“公园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实现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全力打造旅游发展升级版,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山地旅游目的地。
2016年,贵州启动新一轮旅游资源大普查,全省动员10万余人对全省88个县(市、区)、贵安新区开展实地普查,登记旅游资源82721处,其中新发现51630处,遴选出一大批极具开发前景的优良级旅游资源。针对这些优良级资源,贵州将统一编制规划,以“山地旅游+特色优势”理念,推进休闲度假、民族文化、生态体验、天文科普、户外运动、避暑观光、名酒文化、佛教名山等特色山地旅游区建设,加大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大决战。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这对于贵州而言无疑是一缕春风拂面来。
贵州,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今天。如今,“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待着世人前往,揭开她神秘美丽的面纱。
四川
四川:理论引领,机制保障
作为中国老牌旅游大省,四川旅游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创新,并深刻地影响力中国旅游的发展理念,比如四川首创了以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标志的政府主导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在探索旅游线路统筹的政府专业化管理旅游产业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有助于深入进行体制探索和突破。
再比如对于中国久治不愈的“零负团”问题,四川以找准利益链关键点——购物店为抓手,与工商、公安、税务、统计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购物店,探索以电子发票为凭证来审核购物店销售额,根除购物店以提价、加价等方式给黑导、黑车、黑社提供回扣的利益链,在打击“零负团”现象收获了积极效果。
再比如,连续实施四川旅游海外营销K计划,以大熊猫、四川美食、全球直航城市等为依托,开展“欧洲熊猫粉丝四川探亲之旅”、“寻找川菜名馆暨美食之都全球营销”、“四川境外直航城市旅游营销”等大整合营销活动,均为创新典范。
但是,这些都只是表象,表现的背后,是四川旅游管理部门以产业研究为先导,摸清家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出了一套以“理论引领,机制保障,平台支撑”为体系的旅游管理模式。
近年来,四川省旅游管理部门相继出版《智慧旅游导论与实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全球旅游整合营销》、《旅游新论——互联网时代旅游业创新与实践》等作品,均为四川旅游创新的经验梳理和模式总结。此举一为建立理论模型、案列总结,供四川省旅游系统认知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价值;二可将中国旅游创新发展的“四川经验”广而告之,达到模式营销的目的。
正是因为四川旅游勇于创新,善于总结,精于推广,四川旅游在整治“零负团”、“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统计、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扶贫、旅游投资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旅游管理的决策方向和创新理念。包括诞生于四川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栏目《奔跑吧,兄弟-真人秀》、《两天一夜-旅游梦想》等互动节目,“四川好玩”从好玩玩到不好玩了,才轮到其他省区景点当做香饽饽,而尝到却是残羹余味。
四川持续打造大香格里拉环线、大熊猫生态旅游线、南丝路之旅等国家精品线路,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重走长征路等跨省际新线路,灾区新貌线路、邓小平故居红色旅游线路、攀西阳光之旅等省内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四川探索出完善智慧旅游工作体制机制,以统一规划,构建统一智慧旅游系统,将全身各市(州)、区(市、县)集成于统一系统,在全身普及智慧旅游工程,发挥智慧旅游体系在旅游管理、服务和营销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推动全省智慧旅游全面发展;
四川发挥省会城市成都的核心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助推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城市群联动发展,引进大项目投资,推动全省旅游形成发展大合力。
同时,做强做响大成都、大九寨、大峨眉、大香格里拉、雅安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秦巴山区“四大片区”旅游扶贫工程,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进程。借助“熊猫粉丝”持续开展国际营销,提升四川旅游全球影响力。
盛世立言,古人云:“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纵观全国,没有哪一个省区能像四川一样“立德立功立言”,既做“四川好玩”的品牌德行,做产业消费以兴业建功,又做经验总结理论模型,大有谁与争锋,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而别的地方,每天忙忙碌碌做事,做完了就做完了,不善于模式总结,不勤于经验推广,虽有建树而不为人知,好的经验亦不可传承持续。哦,这是多么悲的勤奋!
有理则畅,无理则堵,整合需要理清思路,集约需要模型构建,而思路和模型皆需理论引导。文章千古事,著经立案,辑而成书,立言于当前,光耀于千秋。光耀千秋不敢说,也不可求,但利于当下也是功德一件,此乃高于旅游之壮举。
浙江
浙江:业态创新,产业融合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或许更适合贵州,但“两山”言论却是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给浙江提出的生态战略思想。现在,这句话在中国大地处处可见,而浙江人尤其感到骄傲的是,处处可见的“两山”口号,却是自己真真切切的生活环境,如今,真变成了金山银山。
浙江面积仅有10.5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10%,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同时,浙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之一,最大的客源地之一,最火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市场化最高的区域之一,最早落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区域之一(以2003年杭州西湖免收门票为标志)。
休闲、民宿、文旅小镇是浙江旅游业态创新的三大王牌。早在11年前的2006年,具有“休闲之都”美誉的杭州举办了持续184天的“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这是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参与人数最多、办会水平最高的盛会。这次盛会使萧山旅游实现了零的突破,确立了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也开启中国休闲元年,从此开始,“休闲度假”进入了中国大众的视野。
最大的受益者还是杭州,休博会不仅提高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且推动了杭州会议、展览、文体和商旅等产业的融合,促进了杭州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品转型,杭州休闲产业快速崛起,近而带动周边,辐射全省。从此,浙江全面引领中国休闲产业发展风潮。
也正是在2006年前后开始,西湖景区周边的酒吧、茶吧、特色客栈逐渐呈现出民宿的“雏形”。西湖边的民宿激荡起涟漪,迅速向周边扩散,在白乐桥、梅家坞、青芝坞、龙坞等地落地生根,逐渐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向杭州周边的郊县区、山区、乡村开始延伸,一发不可收拾,短短数年间浙江的民宿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和产业化发展态势,遍布于全省,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现有民宿约1.12万家,床位数17.7万个。民宿不仅是一种独立的新业态,还是激活山区乡村的闲置房的利用价值,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理念、时尚感和活力的催化剂。
跟浙江民宿相媲美的当属文旅小镇,比如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桐庐健康小镇、湖州丝绸小镇、台州沃尔沃小镇、青田石雕小镇、杭州玉皇山金融小镇等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并形成品牌效益。
这些文旅小镇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于一身,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备了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游学旅游、健康旅游等多元化功能,已逐渐成长为浙江新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新的旅游产业高地。
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打造的100个浙江特色小镇,以特色小镇为布局和支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构建“诗画浙江”的全域旅游图景,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万亿重点产业,是未来5年浙江旅游工作的主线。
同时,浙江以举办国际性大活动推动品牌传播和业态升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海岛旅游大会、国际旅游互联网大会、中国民宿大会、长三角自驾游大会等纷纷落地浙江,尤其是2016年G20的举办,更是让杭州这座城市再次焕然一新,闻名遐迩。
从全国范围来看,浙江也是以“旅游+”实现产业融合度最高的区域之一。2016年浙江实现旅游总收入8093亿元,是中国省域旅游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区域,注意,此处没有“之一”。真正算得上是“产业融合,集约发展”的典范。
演艺
如前所述,集约化发展的要领在于要素整合,即要以全局观实现机制统合、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以此实现发展要素的最大化利用,向低成本要效益,以高品质换取高价值,而不再是规模化扩张、低层次供给。
集约化发展,需要守住生态底线,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协调各部门各领域共建共享,更需要全社会具有“集约意识”,以实际行动减少资源的破坏和浪费,推动中国旅游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产生更大更广的积极作用,旅游的价值才能得到更高的体现。
中国旅游集约化发展“三步走”的未来历程,需要探索更多因地制宜、固本创新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模式,中国迈向集约型旅游强国之路,才能走得更快、更稳、更强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艾米时尚网立场。)